不断缩小用户与产品之间的距离是产品思维的北极星指标
2021⎜立秋
Hubo⎜Achg Design
Location: BEI JING
地址:中国,北京,骏豪中央广场公园
掐指一算也在设计行业里混了6年了。都混了6年了...有惊喜也有遗憾。
前不久,尝试人生第一次教学讲课,算是惊喜,多多少少都有些紧张,明显能感觉出来说话都是结巴的,感谢各位捧场吧,毕竟不是教师出身,全靠经验死撑,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反馈还是不错。
教学的过程给我带来了喜悦以及冷静的思考过程,反思自己哪里做的确实不够,应该拿出来好好练一练。看了很多的书和文章,还是应该做一写总结和沉淀,才好在后期有稳定的结果。
接下来将在个站中启动Blog Diary,之所以起这个名字,主要不是为了输出多专业的文章,教育人,更多是我在工作中或者生活中的一些思考与口喷,转换成文字仅供大家调侃。同样的,如各位有不同的观点,欢迎来一起讨论。
遇到的问题
公司出海产品近期需求在web端尝试增加一个打卡活动,希望激发用户的兴趣,促使用户积极参与其中。
产品给出的建议希望在打卡样式上增添类似小孩打怪升级的动效。
先把产品本身的特殊性放一边不谈(悦刻任何产品,营销不允许出现儿童)我们来聊一聊,动效与产品的关系
其实增添动效本身在提升用户体验当中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并不反对,但是,这时突然产生了非常反感的情绪,我在考虑,什么时候动效变成了激发用户感兴的手段了?难道增添一个动效就可以促使用户对活动感兴趣吗?
举个例子,女朋友过生日送礼物,是个廉价钥匙扣,虽然廉价,但我送给她的时候跳了一段秧歌,这个礼物就变得有意义了吗?ok,大可不必跟我杠,情侣之间不在乎礼物轻重,只要送了就是心意,废话!要是能有5678个女朋友,我就换个例子,好吧!(可能例子不恰当,凑合看吧)
产品要面对的除了新用户,还有更多的种子用户,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属性完全不同的一群人,请问,廉价钥匙扣+一段迷人的秧歌,能解决什么问题?
当我再次追问需求目标是什么,得到的答案是希望用户看到活动的同时,对其感兴趣,并且可以积极的参加活动(车轱辘话来回说)
这里允许我先做个总结。
产品思维(Product Thinking)
作为一名体验设计师,我们的设计目标如果不围绕产品商业目的,盲目提出解决方案,任何的改动都是没有意义的。
在大部分产品当中只包含两种功能,产品提供给用户的功能/用户希望得到的功能,产品需要对用户进行教育,还需要吸取用户提出的修改建议,产品与用户两者永远都是一种纠缠不清的存在
不断缩小用户与产品之间的距离是产品思维的北极星指标
那么当我们使用产品思维思考产品需求的时候,体验设计师首先最应该面对的问题是,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用户问题)。我们为谁做这个?(目标受众)。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愿景)。我们如何做(战略),我们想达到什么目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接下来要做什么才有意义(特点)
产品思维的大局观。当立项后,需要理解落地该功能的原因及其目的。真正理解了需求,才能避免浪费,进而帮助产品本身变得精益求精。
每个产品版本迭代都希望在短时间内抢夺市场,与时间赛跑的过程。我们把视角从战略层上移开,还应该关注高质量的产品管理,研发成本以及时间成本。以不断变化的视角监督产品开发,设计需要时间周期交付研发部门,研发部门同样需要开发周期,开发完成后验收成果。一系列的操作,需要衡量投入与产出是否能成正比或者持平。
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
用户普遍不太关心产品功能多么炫酷,用户只关心通过产品可以实现的目标。JTBD(Jobs To Be Done )理论非常合理的解释了用户选择某一产品或服务真正的意义。
intercom(intercom.com)的设计师们用这个插图说明对用户来说什么是重要的
接着JTBD(Jobs To Be Done )理论我们来聊一聊啥是设计思维
当用户从A点出发最终目的是如何快速到达B点,而如何到达,用什么方式,用户本质上并不关心。然而用户最不关心的,就是设计思维最应该关注的,可能有点疑惑,既然用户根本不关心,那为什么还需要我们去思考
举个例子,假如女朋友突然非常非常想去重庆吃火锅。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如何去呢?坐飞机还是高铁,或者开车,坐火车从北京到重庆要11个小时,时间太长了。如果开车的话,女朋友会很开心,在车上吃吃睡睡,但是自己并不开心,因为两天的路程一直抚摸着冰冷的方向盘,实在是太枯燥了,如果半路上车坏了或者遇到了交通事故,此时此刻,不至自己不开心,女朋友也会不开心,可能此次的火锅计划也就泡汤了。所以大部分的用户一定会选择坐飞机,虽然贵了点,但是起码会玩的很快乐。
其实设计思维就是我们在产品设计中为用户提供到达目的地的方案。这个过程的各个阶段要么是发散的,要么是趋同的。在发散阶段,尝试在不限制自己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开放的提供各种可能性,而收敛阶段则侧重于浓缩和缩小发现或想法。
如:我们会问,为什么要去重庆吃火锅?重庆的火锅哪里好吃?我们应该如果到达重庆?(尽可能别问这种问题,容易被揍)
当我们最终确定了问题,开始寻找解决方案时,也不会很快就锁定一个解决方案,而是去探索各种可能的答案,最后再确定一个优选方案,然后再不断的测试,验证,改进。
飞机就一定是到达重庆的最优选择吗,其实乘坐飞机也会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太贵了,资金成本变高,前往机场的路程时间很漫长,时间成本变高。
所以,设计思维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探索过程,只能说三种方案相比较之下,飞机是最优的选择。可能有大家会问,这不就是双钻模型吗。
是的。等下期我们有时间在好好聊一聊双钻模型(Double Diamond)
动效在产品中是何等的存在
我一直认为,在整个产品当中动效有它足够的优势,可为产品赋能,带来点击或者跳转,吸引用户注意力的价值,为用户减少等待的焦虑情绪,有效的操作引导,增加代入感等等。
但不免设计师在接收需求之后会遇到与我类似的情况,产品会说“这里我们希望增加个动效,可以提升点击率(CTR)吧”
以整个产品设计的周期细分下来,前期分析业务逻辑和场景,了解需求的目的和商业策略;然后制定视觉稿和动效方案以及规范,此次的动效需求是需要做成组件以便后续复用,还是需求结束就扔进垃圾桶,如果涉及到后续可以复用提升开发效率,那么建立动效组件库是必不可少的;最终设计交付给开发霸霸实现落地视觉走查。单凭主观意愿认为添加动效就可以提升CTR,忽略了研发成本,未免有些不负责任,尽量避免未走开跑的情况出现。
解题思路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88会员,是否还记得阿里刚刚推出88会员的时候全线阿里系应用集体增加开通入口,可以与用户产生关联的触点全部可见88会员的身影,不仅如此,88会员在不同触点上使用不同的微文案与用户沟通,告知用户88会员可以带来多大的权益,提升用户感知塑造氛围感;为了保证留存在会员即将到期的各个时间节点上通过不同叙事手段告知用户会员即将过期,快来续费等一系列操作,如果各位感兴趣可以看看这篇文章《阿里会员的终极设计奥义》
总结
动效在很多场景之下往往对产品好坏没有决定性作用。设计师最重要的是要有能力洞察本质以及顾全大局的习惯。
以上是我在工作中的一些思考,不管是设计思维还是产品思维,问题往往都不至停留在表面,需要我们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寻求答案。
好嘞各位,也看我在这叨逼叨半天了,有啥话我们下期再见吧。
参考文献